根据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教思政〔2020〕1号)要求,为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学校立德树人体制机制,加快构建具有烟大特色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建立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为关键,全面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思路
对标上级要求,立足学校实际,一体化构建“贯穿一条主线、聚焦两大主体、强化三维引领、推动四域融合、落实五项保障”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把学校的思政特色和优势有效转化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能力。
(一)贯穿一条主线 紧紧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工作主线,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校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方面、人才培养全过程,牢牢把握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动权。
(二)聚焦两大主体 始终聚焦教职工、学生两大主体,坚持思想政治工作面向全体师生,服务全体师生,教育全体师生,引领全体师生,充分发挥广大教职工的主导性,调动广大学生的主动性。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受教育者促进教育,两者双向互动,共同提升。
(三)强化三维引领 坚持育人导向,着重突出政治引领、价值引领和文化引领三大引领要素,不断增进广大师生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四)推动四域融合 聚焦育人场域,着眼抓好课堂教育、日常教育、网络教育、社会教育四大场域要素,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人才培养各环节全环境全过程。
(五)落实五项保障 强化育人保障,着力完善组织保障、队伍保障、安全保障、机制保障、条件保障五大保障要素,推动各项工作举措落地落细落实。
三、工作任务
(一)强化三维引领
1.政治引领
强化创新理论学习。坚持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首要政治任务,贯彻落实“第一议题”制度、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制度,组织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专家联系学院理论宣讲、“书记理论宣讲计划”,引导师生更加自觉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引导师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深化“热血胶东、红色育人”主题系列活动,依托“大学生思政大讲堂”等,定期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各方面先进模范人物开展校园宣讲活动。
厚植爱国情怀。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创作彰显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文化作品,定期举行集体升国旗、唱国歌仪式,有效利用重大活动、重大纪念日、开学典礼、毕业典礼、主题党团日等契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2.价值引领
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修订完善师生行为规范,综合运用理论学习、课堂教学、主题教育、文化浸润、环境滋养等途径,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以文明校园建设为抓手,坚持上下联动,不断优化工作机制,组织开展各类文明创建活动,培育建设一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品项目。
加强审美教育。挖掘整合美育资源,着力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文明教育为基础,以艺术教育为核心,以做人教育为根本,探索构建以提升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为核心的美育课程和课程美育体系,积极拓展美育实践活动形式,充分发挥“千米文化艺术长廊”等美育实践基地功能,持续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读书节等系列活动,在赓续传统基础上推陈出新、提档升级,积淀美育文化,引导广大师生明是非、识善恶、辨美丑。
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培育选树宣传“两优一先”、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思政课教师、优秀辅导员,青春榜样、十大优秀学生等先进典型,持续培育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加大学术名家、优秀学术团队先进事迹的宣传力度,建立完善校内荣誉体系及评价办法,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
3.文化引领
凝练学校精神文化。发挥校史校训校风校歌的文化价值,大力弘扬“海纳百川、敢为人先”的烟大精神,不断展现“我向海而生,你为梦而来”的形象风貌,在广大教职员工中发扬烟大“孺子牛”精神。加快推进校园文创产品开发设计及推广,丰富校园文化传播途径。深刻总结学校各个发展时期、工作领域、人物群体的典型事迹、宝贵经验、优秀理念,不断凝练丰富烟大精神文化,涵育师生品行情操。
塑造学校特色文化。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在两校援建文化、校地融合文化、胶东红色文化、科研学术文化、海洋文化等方面塑造文化特色,形成认同广泛、内涵丰富、影响深远的学校特色文化品牌;积极倡导学院深度挖掘和利用专业教育与发展历史中所蕴含的文化育人元素,积极塑造学院特色文化品牌,丰富文化育人内涵。
提升学校环境文化。加强校园公共景观规划设计,以胶东红色文化展陈馆、校史展馆建设、标志性景观打造为重点,开展校本部文化建设提升优化工程。根据南校区功能定位开展环境文化建设规划,一体化推进开发区科教园区空间、景观、园林、标识等文化建设。强化学校楼宇文化建设,完善学校标识系统,全面激活校园文化环境育人功能。
(二)推动四域融合
4.课堂教育
推进思政课程改革。紧扣“八个相统一”和思路创优、师资创优、教材创优、教法创优、机制创优、环境创优“六创优”要求,落实学校《全面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实施意见》,深入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落实好“四史”等选择性必修课的开设。完善集体备课制度,实施专题化授课,探索混合式教改,强化实践性教学,加强在线课程建设,深化同优秀院校合作共建机制,全方位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实效。落实好领导干部为学生讲思政课制度。
加强课程思政建设。落实学校《“课程思政”改革实施方案》,开展课程建设立项,推出一批蕴含思政元素、发挥思政功能、育人效果显著的精品课程,打造一批精品课程思政示范课堂,选树一批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和教学团队。将思政元素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成立烟台大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培育建设山东省课程思政教学示范研究中心。完善激励评价机制,将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纳入评教指标。
强化哲学社会科学育人作用。加大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专业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类课程建设。文学、历史学、哲学类专业课程要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相结合的维度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类专业课程要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深入实施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振兴计划》,支持文科科研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提高育人质量。
5.日常教育
发挥科研育人功能。构建集教育、预防、监督、惩治于一体的学术诚信体系,建立完善教师学术诚信和学生诚信记录。深入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提高研究生导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和能力。充分发挥科研项目育人功能,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选题设计、科研立项、项目研究、成果运用全过程。加大科研平台和实验室开放力度,鼓励教师遴选更多学生进实验室、进课题、进团队,促进学生科研意识的培养。依托北大清华“两校名师讲堂”,定期举办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
深化实践教育。严格落实实践教学学分、学时等相关要求,推进第二课堂实践育人体系建设,推动思政教育融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活动中,创办形式多样的“行走课堂”。健全志愿服务体系,持续推动志愿服务项目化、品牌化,打造“青·young”志愿服务队。落实学校《新时代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创新劳动育人模式,将“劳动+”融入各类实践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必备的劳动能力、积极的劳动精神、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
提高管理服务水平。深入挖掘各管理服务岗位育人元素,明确管理服务育人的内容和路径,把服务质量和育人效果作为评价管理服务岗位效能的依据和指标。培育一批“管理服务育人示范岗”,形成示范带动。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学生社区,推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成立社区组织机构,探索实行“住楼辅导员”制度,成立学生公寓管理委员会,推进党团组织、管理部门、服务单位进驻学生社区,打造集学生思想教育、师生交流、文化活动、生活服务于一体的教育生活园地。
完善精准资助育人。精准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四级认定、三级审核、两级公示”资助认定工作机制,细化认定过程,规范工作流程。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每年进行复查,实施动态管理。建设发展型资助体系,加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素养培育力度。充分挖掘资助工作的思政元素,发挥勤工助学岗位的育人功能,强化爱校荣校和励志感恩教育,完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提升资助育人工作实效。
6.网络教育
做强网络正面宣传。完善选题策划联席会议机制,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在凝心聚力、团结奋进上下功夫,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推进校园融媒体中心建设,建强用好新媒体矩阵,重点建设一批校园思政类公众号,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将网络新媒体建设成为思政工作的主阵地,打造深度融合的“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模式。
加强网络文明教育。扎实开展网络文明教育专题培训,积极探索网络文明教育课程化实践,引导师生恪守网络道德、规范网络行为。积极动员引导广大教师,特别是教学名师、优秀导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参与网络育人。培育网络教学名师与学生正能量网红。组建大学生网络文明志愿服务队,开展校园网络文明传播、网络普法教育、网络知识宣传等网络文明志愿服务活动。
培育网络文化精品。策划推出一系列新颖鲜活接地气、昂扬向上有朝气的网络文化作品,丰富正能量供给。整合发挥二级单位网络育人工作力量,引导和扶持广大师生积极创作导向正确、内容生动、形式多样的网络文化精品。研究制定学校《网络文化成果评价认证办法》,推动将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纳入科研成果评价统计。
7.社会教育
强化校地协同联动。用好社会资源,挖掘编制“资源图谱”,共建思政教育实践基地,组建“大思政”教育团队,协同开展课堂教学、实习实训、参观研学等,推动构建政府、社会、学校协同联动的育人“共同体”。依托城市社区、农村乡镇、工矿企业等,推动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就业创业、文化活动等育人载体有机融合。
健全家校协同育人。制定出台家校联系制度,畅通家校联动途径,做到特殊学生经常联系、重点学生加强联系、一般学生保持联系,确保学生的思想、学业、情感、生活状态等情况能够及时互通掌握,有问题及时防范干预,形成教育合力。将家校联系工作情况纳入学生工作考核体系。
(三)落实五项保障
8.组织保障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思想政治工作摆到重要位置,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指导。学校党委书记是思想政治工作第一责任人,领导班子其他成员履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党委常委会每年至少1次专题研究思想政治工作。校内二级党组织要切实履行好思想政治工作主体责任,定期向学校党委报告思想政治工作责任落实情况。健全完善学校领导班子成员进课堂、进班级、进宿舍、进食堂、进社团、进讲座、进网络的工作机制。
夯实基层党的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加强班子建设、健全集体领导机制、提高议事决策水平。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优化支部设置,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建强党支部书记队伍。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各项制度。加强师生党支部共建,鼓励校企、校地党支部共建。落实党建带团建制度,做好推优入党工作。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
9.队伍保障
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按照“四有”好老师要求,落实政治理论学习、培训轮训、实践锻炼等制度,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完善教师评聘考核办法,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构建全校齐抓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工作格局,深化学术诚信教育,加强对海外归国和青年教师的思想引导。落实《烟台大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试行)》,严格师德考核,注重师德考核结果运用。组织开展宣传师德典型、全面推行退休教师荣休制度,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
打造高素质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立以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为主体,党政管理干部、共青团干部、学生党员干部为骨干,网络思政队伍、导师、优秀校友为补充,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严格落实中央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配备的各项指标性要求。明确青年教师常规晋升教师系列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原则上要有至少一年担任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工作经历,并考核合格。完善专职辅导员培训、管理与考核机制,拓展优秀辅导员挂职交流工作,培育建设“思政课教师名师工作室”“辅导员领航工作室”。
推进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两支队伍融合。探索建立双向兼职机制,选拔优秀辅导员参与思政课讲授,鼓励思政课教师担任兼职辅导员或班主任。建立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联席会议制度,搭建双方信息沟通渠道,建立信息共享、资源共享、成果共享机制,探索建立协同育人考核评价办法,充分调动两支队伍协同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0.安全保障
强化学校政治安全。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学校思想文化阵地管理,严格实行审批制度。坚决抵御境外利用宗教渗透,防范校园传教活动。认真落实国家安全教育进学校、进教材、进头脑工作要求。畅通“网上民声”等师生反映诉求的常规渠道,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完善网络舆情应急管理机制,加强网评员和信息员队伍建设。
筑牢校园安全防线。贯彻落实《山东省学校安全条例》要求,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师生生命安全摆在首位,树牢安全发展理念,切实保护学生生命安全、财产安全、身体健康,严格落实安全防范工作规范要求,强化安全基础建设,完善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机制,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心理健康教学教学、宣传普及、咨询服务和预防干预的工作格局。健全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强化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和科学干预,持续做好心理健康素质测评工作,加强对重点关注学生的心理追踪服务工作,推动建立“一生一册”的心理成长档案。完善心理危机转介诊疗机制,畅通从学校到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的心理危机转介绿色通道。
11.机制保障
构建科学测评体系。参照高水平大学建设成效评估、党建工作考核、文明校园测评相关指标,构建多元多层、科学有效的思政工作测评指标体系,不断完善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实施机制。
完善推进落实机制。充分发挥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作用,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定期分析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情况,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协调推进重点任务落实。将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情况作为学校常规巡察、专项巡察和日常监督重要内容。对相关工作中出现的失职失责行为,严肃问责,确保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
12.条件保障
加强平台建设。充分发挥我校作为省高校党建工作研究基地、省理论大众化示范点、省舆情研究基地、省理论宣教基地、省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分中心意识形态工作中心等理论研究及实践平台作用。实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示范学院建设,持续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和中青年骨干队伍建设项目培育,支持围绕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开展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提升育人工作的针对性、专业性和实效性。
加大经费投入。按照在校生总数每生每年30元的标准设立网络思政工作专项经费,按照在校生总数每生每年20元的标准设立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务工作队伍建设专项经费,统筹用于日常思想政治工作、思政课程建设、专职思想政治队伍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以及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落实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岗位津贴,纳入绩效工资管理。
附件:烟台大学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责任分工
中共烟台大学委员会
2022年10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