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7日,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指出:“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这一重大理论创新,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一)中国式现代化是接续推进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在现代化历史进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建立近百年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一切奋斗,就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就提出了中国工业化的问题。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两步走战略。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1960年3月,毛泽东在不同场合谈到工业、农业、科学、国防现代化问题。1963年1月,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提出,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1963年9月召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作出分“两步走”的战略部署: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我国工业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第二步,使我国工业走在世界前列,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1964年12月至1965年1月,第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正式确定了在20世纪末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目标。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现代化的探索,从以发展重工业为中心环节的工业化,到实现以先进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四个现代化”,并把实现“四个现代化”划分为“两步走”战略。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探索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提出,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设立了具体、明确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形成的、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思想奠定了思想的和物质的基础,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首次明确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一重要概念和目标“小康社会”。对此,邓小平的表述是:“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构想,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确立了明确的目标和战略步骤。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贡献主要是,规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性质——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针和实现途径: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二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四个现代化”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和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强调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三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政治和法律保障;四是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民主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著名论断;五是确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根本方针、实现途径,强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协调发展。这一时期,党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极大地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内容,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建设道路,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为制定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从最初的实现工业化到实现“四个现代化”,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中国共产党建立100多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一切奋斗,就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主题的演进,展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实践不断丰富、发展的历史进程。
(二)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开创性事业,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是在理论和实践创新突破中形成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开启新征程。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任务。大会确立了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重大战略安排。党的十九大明确了我国发展的新的历史方位,提出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任务。大会明确,第一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提出了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既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百年现代化探索经验的总结,又是对新时代新形势下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深刻把握。党的二十大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总的战略安排,确立了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特征、本质要求、总体目标、战略安排,必须把握的重大原则,作出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概括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
(三)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长期实践探索所取得的重大历史成就,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继往开来进行理论创新的最新重大成果
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人民长期实践探索所取得的重大历史成就,其理论体系是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尤其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式现代化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理论升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是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理论创新。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是立足中国发展实际、适应时代发展变化而形成的具有中国特点、时代特征、世界影响的独创性现代化理论体系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独特的理论品格和重大的历史实践价值,是具有中国特点、时代特征的独创性现代化理论体系
恩格斯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随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和挑战。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出发、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演化,党的二十大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初步构建起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
党的二十大对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全新的概括与阐发,明确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特征作出质的规定,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明确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阐明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明确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确立了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强调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继续奋斗,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这是一个包含指导思想、领导力量、根本性质、科学内涵、主要特征、重大原则、总体目标、战略安排,具有科学性、整体性、系统性的理论实践创新体系,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结果,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成果,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和历史性贡献。
(二)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有着本质的区别,是对西方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超越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有着本质的区别。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现代化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的标志,走现代化道路,是世界性的普遍共识,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现代化道路具有民族性和多样性,并没有固定的模式。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现代化方面起步较早,探索形成了一条实现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发展之路。中国式现代化是依据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条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基础上,充分认识西方现代化发展过程、发展趋势、存在问题的条件下,吸取发展中国家追求现代化的实践经验和教训而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有着本质的不同。
党的二十大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质作出了科学的界定,对于认识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本质区别具有根本性的指导作用。
1.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西方现代化是资产阶级主导的资本主义的现代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本质区别。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发展道路基础上的现代化,是具有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领导直接关系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根本性质。西方现代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条件下进行的现代化,世界近代历史表明,西方现代化的演进与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同步进行的。西方现代化的进程,也是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金融帝国主义演进的历史过程,西方现代化是由资产阶级主导,具有资本主义基本特征,其本质是资本主义的现代化。
2.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西方现代化是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把人的幸福和全面发展作为重大原则和最高价值追求,杜绝了西方现代化所带来的资本奴役、压迫和社会两极分化等问题。西方现代化是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是依靠资本驱动、通过自由市场作用来实现的。西方现代化以资本利益最大化为价值追求,背离了“人”这一根本原则,把实现增值作为资本的使命,走的是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道路,追求的是资产阶级少数人利益财富最大化的现代化,是两极分化的现代化。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历史上工人阶级曾通过斗争获得的诸多权益又逐步丧失,形成了越来越严重的贫富差距与阶级分化。当今西方国家出现的周期性经济危机、贫富分化严重、政治极化、社会撕裂、民粹主义泛滥等问题,正是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带来的直接后果。
3.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全面协调发展的现代化,西方现代化是被资本异化了的片面的“物质主义”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正确处理两个文明之间的关系,既增强物质的全面丰富,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追求物质的富足,也重视思想的引领和文化的滋养,始终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社会“总体布局”的全面推进,注重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协调发展。坚持统筹“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充分凸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性、全面性与协调性。西方现代化是源于工业革命时代的现代化,早期以工业化为主要标准,在追求工业化发展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其他领域现代化的发展,这是西方现代化带有的与生俱来的先天性缺陷。西方现代化的另一个根本弊端在于遵循资本逻辑。资本逻辑决定了西方现代化发展目标是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本增殖和最大量的财富累积,把经济增长等同于发展。西方现代化在中后期虽有所调整和改善,但资本逻辑的支配主导作用,没有得到根本性改观,重物质文明、轻精神文明的先天性缺陷无法从根本上得到彻底解决。由于现代化价值观出现偏差,资本逻辑支配下的西方现代化科技之路,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全球性问题,导致其发展的非均衡性和异化状态,表现为“物质主义”的现代化特征。正如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批评的那样:“在19世纪后半叶,现代人让自己的整个世界观受实证科学的支配,并迷惑于实证科学所造就的‘繁荣’。这种独特现象意味着,现代人漫不经心地抹去了那些对于真正的人来说至关重要的问题。只见事实的科学造成了只见事实的人。”
4.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西方现代化是以牺牲人类自然环境为代价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秉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坚决抛弃支配自然、破坏自然的西方现代化模式,更加自觉地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西方现代化是一种过度以人类为中心的现代化,受“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价值观支配,西方国家在推动现代化的进程中,把人视为特殊而高贵的生命,将一切非人类的存在物看作是实现人和人类目的手段或工具。因而过度关注经济效益,忽视生态价值,在创造丰裕物质财富的同时,带来严重的环境创伤甚至生态危机。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对本国环境加以治理,基本解决了以往的严重环境污染和生态灾难。但西方发达国家把高污染的低端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大量进口造成他国污染的消费品,其现代化是以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为代价的。事实上,西方工业革命200多年来,所造成的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水资源污染、温室效应、全球变暖及土地沙漠化等问题,已经严重威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5.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西方现代化是对外侵略扩张掠夺、具有殖民色彩和寄生性特征的现代化。中国一直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发展的方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整个现代化过程中,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坚持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作为立足点,始终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始终坚持用高质量发展解决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以自身发展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既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必然结果,又是中国对国际社会关注中国发展走向的回应,更是中国人民对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自信和自觉。中国式现代化,走出了一条通过自身发展带动世界发展、造福世界的现代化之路。现代西方文明具有“西方中心主义”和“殖民主义”两大传统,西方现代化是以西方为中心的现代化,是对外侵略扩张掠夺、具有殖民色彩和寄生性特征的现代化。尤其是一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走的是暴力掠夺殖民地的道路,是以其他国家落后为代价的现代化,西方早期现代化的过程是殖民扩张和掠夺的过程,带来了全球范围内的殖民主义、侵略扩张以及其他国家对西方世界的依附。从现代化的实现方式和过程来看,西方现代化是通过对内剥削、对外殖民掠夺的方式来实现的,其发展先天存在着“原罪”。二战结束后,西方现代化延续了旧的结构性不平等,走的仍然是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的发展之路。西方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殖民和政治控制依然存在,他们控制其他国家的经济命脉,利用金融、技术和军事霸权,通过主导全球化进程继续剥削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地区,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对后发型现代化国家进行限制、制裁、阻挠、打压,导致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从早期公开的明目张胆的显性侵略扩张掠夺,到后期通过资本、技术霸权和军事威胁的隐性攫取和剥削,自始至终,都具有殖民主义的掠夺性质,其现代化的本质并没有改变。
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的超越。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不仅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而且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些前无古人的创举,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发展道路基础上的现代化,是具有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代表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上超越了西方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将深刻改变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和现代化版图,改变世界发展格局和人类发展前景。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以资本为中心的西方现代化,超越了以两极分化为特征的西方现代化,超越了被资本逻辑异化了的片面的以“物质主义”为中心的“单向度”西方现代化,超越了以高消耗、高排放、牺牲人类自然环境为代价的西方现代化,超越了以对外侵略扩张掠夺、具有殖民色彩和寄生性特征的西方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破解了人口规模巨大的后发国家实现现代化发展的世界性难题,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其巨大的历史性贡献是西方现代化所无法比拟的。
(三)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了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2023年2月7日,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现代化的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人类文明进步的过程。实现现代化的途径具有多样性,不同国家和民族应当从自己的历史传统、现实国情出发作出自己的选择。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国家一直将西方现代化视为人类现代化的样板和唯一路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实践,破除了各方面对“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迷思,确证了发展中国家可以依据自己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探索走出一条独特的现代化道路,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树立了典范,提供了全新的选择。正如《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在总结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时所指出的:“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独特的文化传统、理论品格和实践价值,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对世界各国推进现代化具有重要启示作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实践,宣告了“历史终结论”“西方中心论”和“文明冲突论”的终结,深刻改变了当代世界的发展格局,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随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践的推进,中国共产党将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人类现代化新道路的探索作出新的贡献。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是理论与实践辩证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指南,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唯一的正确道路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党的二十大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总的战略安排,并确立了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一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新的大台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二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三是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新发展格局,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是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更加健全,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五是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六是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再上新台阶,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明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社会保持长期稳定,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七是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八是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全面加强,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我们要继续奋斗,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大会明确,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围绕这一任务提出,在经济方面,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在政治方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要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全面发展协商民主、积极发展基层民主、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在法治方面,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要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扎实推进依法行政、严格公正司法、加快建设法治社会。在文化方面,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在科技教育方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在社会保障方面,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要完善分配制度,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在国家安全保障方面,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要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在外交方面,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深化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在对外开放方面,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更好惠及各国人民;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坚持对话协商,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推动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推动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推动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在党的建设方面,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坚持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这一思想观点,进一步阐明了思想面向现实与现实趋向思想的双向互动、相互转化的辩证统一关系。党的二十大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明确了总的战略安排,以及达成这一目标的政策和措施,既是理论的概括,也是实践的要求,是一个具有科学性、整体性、系统性的理论实践创新体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双向互动、相互转化的辩证统一关系,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辟了正确的道路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结语
中国式现代化是接续推进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在现代化历史进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是在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创新突破中形成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长期实践探索所取得的重大历史成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伟大成果。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有着本质的区别,是对西方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超越。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了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独特的理论品格和重要的历史实践价值,是具有中国特点、时代特征、世界影响的独创性现代化理论体系。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是理论与实践辩证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指南,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唯一的正确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树立了典范,提供了全新选择。
2023年2月7日,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拓展和深化。”这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正确对待中国式现代化应有的科学态度。
(作者为天津师范大学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特聘讲座教授)